佛经上说,“如何向上,唯有放下。”人生在世,有些事情是不必在乎的,有些东西是必须清空的。该放下时就放下,才能够腾出手来,抓住真正属于你的快乐和幸福。
放下不等于放弃这只是字面上的错误理解而已,是把放下理解为放弃了。其实放下并不是放弃,只是让我们放下对金钱、事业等任何东西过多的执著。作为一个普通人,我们不可能不在乎亲人,不在乎物质。但如果执着超标,就会带来翻倍的痛苦。
现实生活的各种痛苦,都有其因缘,但一切因缘的源头,就是我们自身的执着。在此问题上,很多现代的心理学家,也一直在向我们传递着这个信息。弗洛伊德等哲学家的观点,也与此一致:越是注重、执着、强调金钱上成功的人,越不开心、越痛苦。在不放弃的前提下,放下不必要的执着,不但不会障碍我们的事业,反而往往会出其不意地令我们的事业更成功。人活得也会更自由、更开心、更幸福。
1、证悟
证悟是什么呢?就是彻底明白人生的本体,世界的本体。证悟以后,我们的智慧可以升级到最高的级别。当然,不修行的人肯定对此会一无所知,因为多数现代人的内心,是非常浮躁的。在非常浮躁的生活当中,我们根本无法去开发内在的功能,也无法去提升本身的智慧。
但我们还是应该每天抽一些时间去学习、去训练。人的意识在还没有被开发,没有接受任何训练的时候,会非常脆弱。这时候,物质的力量往往会超过内心的力量。随着训练的逐步提升,我们的内心也会变得越来越坚强。当训练到极点,也即智慧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,就叫做成佛。其实,佛教所讲的成佛、得到佛的果位等等一点都不神秘,它其实就是把人的智慧训练到巅峰的状态。
但身为普通人的我们,目前对自己的要求并不需要这么高,我们只需把自己的智慧稍稍提高一点点,这样就可以对现实生活当中的很多压力应付自如。如果能够善用佛陀的这些方法,我们就可以在痛苦当中学到很多东西,人就会变得更坚强、更有智慧。
佛教有一句话,叫“痛苦转为道用”,意思是说,虽然轮回世间有生老病死等无法逃避的痛苦,但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,以便轻松自如地去面对。此处所谓的“道”,与道教提到的道差不多,就是修行。用俗话来讲,“转为道用”,就是用善巧的方法利用痛苦,在痛苦中训练自己。最好的方法,是证悟空性。但遗憾的是,很多人不但不愿意训练自己,反而想尽一切办法规避所有的痛苦。
2、观无常
世人总是喜欢活在假想当中,把世界、生活、人生理想化,认为世界是美好的。没有任何危机意识,没有任何心理准备,但终究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。即使每个人都不想老、不想死,只希望健康长寿,但这都是不可能的。世界本身就有它的自然规律,我们的主观意识必须配合客观规律,如果背道而驰,不接受、不面对,就会非常痛苦。所以,用正确的眼光去看世界,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世界,才能让我们变得更坚强。要想真正学会放下,我们就要学会去观照,观照事物发展的规律,观照事情的真相,觉知自我的情绪,明白一切都只不过是我们的妄念,一切都是虚幻的。
宇宙、银河系、太阳系,乃至包括微观世界中的最小粒子在内的任何东西,都在变化的过程当中。变成什么样,取决于当下的因缘,而不是由它自己决定。包括变化者本身在内,都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。但因缘却不可能永远都是好的,有好的因缘,也有坏的因缘。我们无法预料,什么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因缘。
比如,一个人现在是好好的,但下一个月,或再过一年,哪怕再过一个小时之后,这个人会变成什么样,谁都说不清楚,因为里面有很多不确定因素。我们最爱的、最执着的很多东西,都有可能在一个小时、一个月或一年以后离开我们,这都是因缘,是不可更改的自然规律。
总之,对任何东西的期望越高,失望的可能性也就越大。用佛教的语言讲,就是修无常。若能用平静的心态去对待任何事物,把握好执着的分寸,这就是佛说的放下。
什么是平常心呢?
小编以为有两个人说的特别好。一位是曾国藩,他说:“将来不迎,当下不杂,过往不念。”他这种只活在当下,心中毫无杂念,极度清净的心态便是平常心了。
而另一位便是民国高僧弘一法师的弟子丰子恺,他说:“不乱于心,不困于情,不畏将来,不念过往,如此,安好。”如果你也能做到像他所说的那样,那便也是有一颗平常心了。
笔者认为,真正高标准的放下,是明白人生的一切,都像昨晚所做的梦一样,没有任何真实的成分,要彻底地断除执着。但这种高标准的要求,我们暂时还用不上,也不可能做到。但是,只要能依靠佛陀的方法去训练我们的内心,我们的承受能力就能逐步增强。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