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8孔子讲包容心等

2011/04/20孔子讲人文化成
注:孔子很少出现,这是第二次,祂从礼这个主题谈起,说到礼的起源与演变,还提到要读典籍,难怪去书店的时候一直对放四书五经的书柜鞠躬呢!
孔子:我是孔丘,字仲尼,这一次讲「人文化成」。什么意思呢?就是在这样的一个世界、这样的一个舞台,许许多多的灵性存在来这里学习,但是具备了这样沉重的物质身体,常常无法做出有益无害的行为,或者反过来说,常常在有意、无意之中,对这个世界造成了损坏,使这个世界趋于不稳定、不调和,因此有必要对行为加以适度的规范,这就是所谓的「礼」。
因此,礼的源初意义,就是配合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予以制定,制定背后的原因,就是尽量减低这些有意、无意的伤害,尽量加强学习的效果。
然而,时代不停的转变,不停的学习、不停的转变,礼,当然也要跟着转变,所以,我们可以用一点稍微现代的说法,就是礼是一种行为的参考准则,但是,这样的礼是具有局限性的,当你由这里到那里,譬如说,到另外一个地区、另外一个国、另外一个家,你就会发现相同的行为会有不同的解读,这就是礼的局限性,它不但受限于空间、也受限于时间,是一个单纯的、物质社会的产物。
这样的形式也多多少少存在于人以外的其它的存有,但是,在这个星球上,人具备了最复杂的心智机制,这样的心智机制某些方面反应了我们内在的神性,但是更多的反应了这个物质世界的运作方式,所以礼会演变,但是演变是有规律的、是有一定趋势的,也是必然的。
当我们面对了这样的变化,你以及其它的存有,也应该逐步、逐步地调整自己的观念、看法,要时时记住这样的状态是有限的,他的领受、感知能力是有限的,当你以有限的觉知去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,你怎么能坚持一定是对的呢?
带着理解、带着包容、带着尊敬,去看待这些不同,也许你还是难以接受某些事、或者物、或者人,但是我希望你能够、尽可能的以刚才讲的理解的心、包容的心、尊重的心,(去看待这些不同)。
要常常记得「后生可畏」,为什么后生可畏呢?因为他们都具有无限的可能性,而你已经被重重的经验所限制了。在这里,我并不是说经验不好,而是说,当我们被经验绑住了,而你所能经验的事情却是那么的稀少、那么的有限,你根据这样的事实去评断的时候,怎么能不发生错误呢?所以,为什么要一而再、再而三的强调,避免去批评,正是基于这样的理由、基于局限性的理由。
常常开放你的心灵,不下评断,就只是单纯地去认识、去了解,但是不要去下评断,这是我想要跟你分享、提醒的,希望你在这一世的工作,能够顺利地推展,这是一件艰辛的工作、也是一件快乐的工作,这一句话对所有的存有都是成立的。
我们每一个人都带着神圣的使命、神圣的任务,就像沙滩上刚刚孵化的海龟一样,每一个生命都要奋勇朝向生命之海、智慧之海,奋力向前,也许你这一次还没有碰到海水就阵亡了,没有关系,再来一次就好了,也许你费尽了千辛万苦,终于到达了这样的智慧之海、生命之海,那我要恭喜你,你又重新和「你之所来」融而为一。
凡夫:请问孔子,你在当时有很多的学生,这些学生他们现在都在哪里呢?
孔子:你这个问题也满有意思的,在哪里,就是一个空间的概念,我们简单的这样回答,就是,有一部分已经离开了你所在的物质世界,有一部分还在这个世界轮回转世,但是,比较多的是轮回转世服务、协助,我们现在不是一个服务型、学习型的社会吗?他们担任的工作就是服务、也是学习,或者说,在服务之中学习。
生命的进展是永无止境的,这是一种无限开放的可能性,要把握现在,不要过度猜想,就好像当你还是个学生,你要守本份在课堂内学习,这样的课堂叫做虚拟实境,或者叫做实境体验,在这样的课程中,你应该全心投入,而不是老想着「窗外有蓝天」,这样会减弱你学习的效果,也枉费了你费了这样大的努力来到这样的世界,参与这样的学习。
所以,不用管这些我的学生、或者是你的学生,不用管这些,也许这个时候、这一世是学生,也许下一世是其它的关系,都有可能的,所以,不要再去猜想这些事情,这是没有益处的。
如果你想要做些什么的话,何不把这些(儒家的)典籍拿来好好的阅读一下呢?这是以这样物质身体可以做到的事情,而且并不困难,但是获益却很大,所以要多多读读典籍,嗯,了解吗?不然我为什么要提醒你呢?你应该了解我的意思啊!因为我知道你不喜欢谈论私人的事情,所以我们就对这一类的事撇开、避而不谈,但是我希望你好好的学习这些典籍,不管你是否觉得困难,都应该好好的学习它。
同时还要抱持一种宽大的心胸,要能够接受不同的文化,这也是为什么你会转世在不同的文化区域之中的原因,目的就是要让你去除偏执,说:「哪一种文化、哪一种传统、或者说,哪一种价值标准才是最好的」,去除你的偏执。
我希望你能认真应用累世所学的,去看待这个世界,我们这一次讲话就到此结束,祝福你。

2011/01/08(一)孔子第一次谈话
注:这是孔子第一次出现,而且又是乔舒亚当开场人,当孔子出现的时候双手呈现的是一般孔子塑像那样,双手交叉于胸前,当时的感觉是很自然好像暂时变成了孔子的化身一般。”…”这个符号代表我删去了一些和个人有关的内容,但是对于整体的意思并无任何影响。

乔舒亚:我是乔舒亚,约瑟之子,耶稣基督,现在要对你说。
凡夫:要对我说什么呢?这次要讲什么呢?
乔舒亚:…孔夫子…要和你讲话。
孔子:…你现在是以一个人的形体而存在,我要教你的是,你有纯正的心灵,要以这样的态度、这样的状态去研究你的任务,什么意思呢?这个就是说,当你在进行你所负的任务的时候,或者说,所身带的功课,要以纯净的心来面对它,你有很纯净的、纯粹的、单纯的心,但是这个世界是复杂的。
这么复杂的世界要如何去面对它、处理它,只有一个方式,就是以你纯净本然的、清明的一个心去看它,让事物本然照现在你的(眼前),让事物能够清楚呈现它本来的面目,你就能清楚的看见,你才能清楚的看见这样的一种状态。
但是要记得不要批评,不要批评,因为批评会让你的心陷入一种负面的状态,对你是不好的,你了解、你知道了吗?…曾经我也是在这个世界上存在,但是终有一天我们都会离开这个世界,也许是暂时的,也许是从此就离开了这样子一个物质世界,但是不管我们存在什么状态,我们都要有一个认知,就是我们的本质是至善,这一点不可以忘记,这一点你要牢记在心。
虽然你以这种物质的状态,你可能不记得了,你以前会的,以前学过的,但是这个没有关系,因为当你脱去了这个物质的外壳,你就会立刻感受到,或者说,立刻就直接和你的累世的记忆、累世的智能连接在一起,那个时候你将会毫无阻碍的了解到所有的一切。
但是就在这个时候、这个时节,你总是只能感受到自己的局限、自己的渺小,你难以察觉那「光」微妙、不可捉摸的特质。但是你要有信心,这个不是一种障碍,反而是一种能够让你进步的一种动力、或者一种情况。
要知道…我对你的关心是不断的、持续的,不只是你,其实对所有这个世界的存在,我以及我们所有的…这些你认为的、你所说的,那些所谓的灵或者高灵都以纯然的爱、纯然的关爱看着你们,所以不要灰心丧志,不要低估了自己的能力,要相信自己,你有很大的、潜在的能力隐而未现,不要妄自菲薄。
但是同时也要记得一件事情,不要过度去追索,追索那些渺不可知的事情,因为这些事情在你离开了物质的身体之后,你自然就能够领会,自然就能够通晓。所以,不必太在意这些你暂时忘记的事情,应该要把注意力放在你的眼前,做好你该做的工作,认真的把握这个机会学习。
人身很难得,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里面,能够过的幸福安乐的生活,其实是很困难的,所以我们要常常心存感激,感激那些给予你幸福生活的。比如说,你有饭吃,你有衣服穿,你有很多很多的,你拥有很多很多的东西,有没有常常心存感谢呢?有没有常常在内心中兴起一种感激之情,感激这个万物、感激这个世界给予你这么多,你有没有做出适当的回报呢?越是感激、越是回报、越是付出,你会越珍惜这个世界、越了解它的可贵之处。
所以不要气馁、不要灰心,要以光明的、充满信心的、纯净的心态去过每一天的生活,做好你该做的,接受你无法改变的,这样就够了,这样就是已经很难达到的高标准。
这是我第一次和你讲话,以后也许有很多的机会再和你联络,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,也许你会觉得说,嗯…这个人真的是祂吗?不要怀疑,不要怀疑,有一天,我们会再见面,我们会重新相聚,只要保持适度的谨慎就可以了,不必过度的怀疑,要知道我们判断一个存在是不是善的,并不是在于它宣称它自己是谁,而在于它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和你互动,这样了解吗?
凡夫:嗯…我想请问你一件事情就是,照理说,诗书易礼乐春秋这个六经,为什么乐经就没有了呢?这个是什么原因呢?你能不能提出一个…尝试去解释这个状况,当然在你那个时候应该还是有的,可是后来不见了,是~是~是怎么会有这种情况呢?
孔子:是因为在战国时期一段很长时间的战乱,在这个期间,社会是非常非常的不安,一个动乱的社会最先抛弃的是什么?是礼坏乐崩,礼坏乐崩,礼在乐却不在,为什么呢?因为礼是一种行为,通常我们理解礼是一种行为,当然,从我的观点来看,礼,一个是行为、一个是它背后的涵义,行为之所以如此呈现,是因为要展现它背后的意涵。
但是我们一般的人,往往却只注重表面的形式,这表面的形式比较容易传承,比较容易传承,那你要如何去传承这些表面的形式呢?当然我们就有一些典籍的记载。
相反,再说礼坏乐崩的「乐崩」,我们人类的天性里面就有音乐的种子在里面,音乐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,音乐能够感动人心。但是在那样一个战乱频仍的时代,在那样一个民不聊生的时代,我们所体验到的就是痛苦、分离、杀戮、仇恨,在那样一种环境里面,什么东西会(被)抛弃?有人去学音乐吗?即使只是记住乐谱,这都不可能,每个人都把这个当成是非必要的。
所以很可惜的,我在诗经里面,其实这些都是配合着音乐的唱诵,这个是当时很多很多的、地方的歌谣,可能是宫廷的歌谣,是用唱的,但是经过了这么一个战乱之后,这些能够唱诵,特别是不同地区的、不同的语言发音的,因为(后世)语言的统一,所以很多就丧失了,我们丧失了语言的多样性,也就丧失了音乐的内涵。
所以呢,很多东西都只剩下它的外壳,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,因为语言就物质的世界来说,它是演变非常快速的,再也没有人能够以当时的语音来去念、甚至唱出这些古老的歌谣,而只能把它当成像一个考古文物去看待它,不是内建在你的整个人的里面,不是内建在你的文化传承里面,这是非常的可惜。
所以,「统一」很多时候就代表了多样性的丧失,这个是我们不得不注意的问题,在一与多之间,一定要保持适当的平衡,但是在我们人类的世界中、在文明的演进中,这样的平衡是非常非常难以维持。所以,也就难以看到你所说的乐经,没有办法传下来,这是我深深感到可惜的。
凡夫:如果是这样子的话,那你可以透过比如说像这种通话的方式,可以请某一个能够接收的到祢讯息的、能够正确解译你讯息的某个人,把这个乐经把它重新撰写一遍,这样不行吗?
孔子:应该这样说,就是…这是一个游戏的规则,就是灵界的存有是不能够随意去更动这个物质世界的发展,这是严格禁止的,因为一旦我们主动去更动了这个发展,很多东西就无法体会到、经验到,所以虽然也许有可能,比如说,当你能够非常正确的、非常直接的和我连结上,当然有可能,但是我觉得这是非必要的。
因为这就是一个文明的历程、一个演变的过程,很多东西消失了、很多东西诞生了,消失的不断的重新出现的话,它会有一些…应该是说比较,怎么讲,就是比较不是那么好,但是我不太愿意用这样的词汇来说这件事,就是顺其自然。
我们不会很刻意的去改变它的演变状态,这是灵性的法则,是不能随意去干预的,今天是如此、以前是如此、未来也是如此。有很多东西会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消除,也有很多东西会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慢慢出现,这些是自然生灭的变化,是自然的变化,除了极少数的特殊状况,像莲花生大师的伏藏,这种是预先已经规划好的,这种才可以。
没有预先规划好的,这种是不能的,而且这样子的方式,其实是要耗费极大的能量,对于这个保存者、还有取得者,都有非常非常高的要求,这不是一般情况能做到的,要特殊的、非常特殊的状态,它的但书非常非常的多,知道吗?好,你还有问题的话,我们下一次再聊,今天暂时就到这里。
2011/08/22孔子(一)谈困于陈蔡之间的感想
注:这一段主要是请教祂几个问题,这是第一个问题,就是孔子周游列国,因被误认为大盗阳虎,受困于陈蔡之间,当时祂有何感想?这里是祂的答复,满有意思的。在这种通话过程中,总会有一种「一部分的我融入对方」的感受。
凡夫:我想请问孔子,当年你周游列国,困于陈蔡之间,那个时候你心里有什么样的感想?
孔子:这个问题很有意思,做为一个凡人,当我还在人间的时候,周游列国是我最后的返家旅程前的最后一个行程,当时我知道自己再过不了很久就到了回归的时刻,因此我仅余的时间当中,调集了我所能调集的各项资源,开始周游列国的行程。
在这样的行动当中,当然车马劳顿、衣食缺乏的情况是常见而非罕见,因为那个时候的社会环境还有人口都和现代不一样,那是人口稀少,社会物资相对缺乏,从这个点到那一个点,都要经过非常长的时间、非常大的努力才能够到达,尤其是我带了一些学生同行,希望他们也能够藉由这一次的游历,学习到该学习的内容。
如你所知,在陈蔡之间,我们一行人受困了,受困的原因是当时有一位强盗,据说样子跟我长得差不多,所以当地的人呢,认为我、我们这一伙人是强盗,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同行呢?于是我们就受到了误会,他们想要把我们抓起来,就是这么一回事。
你问我当时的心情如何,我要很坦白的告诉你,当时我的心情有一点复杂,一方面我很担心学生们的安危和我本身的安危,一方面我很担心我们这一趟的旅途不能够顺利的完成,但是在另外一个层面,其实我深刻的了解,这样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以及它可能的结局,所以我也可以说并不担心,在那样的场合,倒是我的学生们很担心,因为他们还不能看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,而我呢也不方便告诉他们,只能尽力的安慰他们、抚慰他们恐慌的心灵,当然这样的事件,过不了多久就顺利的解决了。
为什么我不揭开或者说明可能的结局,这其实也是一种训练,训练什么?就是训练我的学生们,当他们遇到看起来似乎难以克服的困难,该如何应对,当你经过这样的磨练之后,你的心志会更为坚定,更知道你自己是谁,基于这个理由,所以我没有向他们说明我自己的看法,这就是我当时心里的想法,不知道这样你听的是不是够清楚?
2011/08/22孔子(二)简短评论其一生
注:这是第二个问题,请孔子对其一生做个简短的评论。
凡夫:我想请问孔子,就你现在来评论一下,当你在这个人世,你认为自己完成了那一生的任务吗?还是说,有什么未竟之事?能不能请您说明一下。
孔子:这样说,当我看见稀有的动物竟然被人们无情的杀戮,我感到非常非常地难过,难过什么呢?就是,人可以为了吃饱、吃好而去宰杀动物,但是,人竟然也可以为了有趣、好玩等等的因素去杀戮,不只是对动物,人与人之间也是这样,为了一些小小的利益就攻城略地,杀人无算,这是我感到最难过的地方。
你问道,当时的一生我是否有什么未竟之事?嗯,我现在可以给你这样的答复,就是,原则上我完成了当时的任务,什么任务呢?就是知识的普及,是我那一生最主要的任务,应该不是说知识的普及,应该是说知识的启蒙,奠定了以人为基础,一个新的社会结构。
但是,当我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,虽然我已经完成了我的主要任务、主要目标,但是对于这个社会的风气,还没有能够具体、立即的改善,我感到忧心,即使到了现在,时间上已经过了二千五百多年了,这样的社会风气,就是我们仅仅为了有趣,仅仅为了自己的贪婪,就随意的捕捉、杀戮或者饲养(仍然未能改善)。
关于饲养我想要再多说两句,很多人喜欢养宠物,以为给宠物吃东西,把牠关在笼子里面,就是对牠最好的照顾,其实我想请这一类的人能够仔细的思考,如果现在笼子里关的,和在笼子外面观看的,互相对调的话,不知道你们会有何感想,如果角色能够对调,甚至仅仅只有一天的时间,我想有一部分、很大的一部分人(强调音)都会疯掉了吧!
这里强调的是什么?强调的是,做为一个人,号称万物之灵,真的能够担当万物之灵,万物之协助者、辅导者的重任吗?还是万物的奴役者、杀戮者?这是我希望这些人,能够仔细考虑的。虽然我比较多的主张人(本),但是对于社会的和谐,对于自然的和谐,也是非常重要,是我极力要强调的。
为什么要「应天」?应天所以成人、接物!这样了解吗?人,是在这样的世界中,一个居于关键地位、具有绝对影响力,所以当我们人所扮演的角色,倾向破坏的时候,那么所处的环境就不会再完美,所处的环境就会被破坏殆尽。但是,当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了解自己所具有的能力、自己所负有的责任,对整个社会、对整个自然所负有的责任,那么即便在这样的物质世界当中,仍然能够出现完美的结构,这是我要一再强调的,也是某些我不被世人了解的层面,希望能够借着这个机会向大众阐明,这样,我想你应该能够做得很好
2011/08/22孔子(三)如果重新降生于地球
注:这是一个假设性的问题,问这个问题其实有点不自量力,原本以为孔子不会回答,但是,孔子仍然谆谆善诱,耐心地回答这个问题,但是也不忘补充一句,祂不会再降生于地球了。我想,这些圣灵都是非常慈祥、和蔼、充满爱心的啊!
凡夫:能不能再请问您一个问题,就是,如果您再重新降生在现代的这个地球,您会选择降生在哪一个地区或国家?您会为自己设定什么样的目标?
孔子:这个问题满特别、也满有意思,如果我要选择降生的地点,我想我会选择在利比亚,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呢?选择「启示」,为这个地区的民众带来启示,将这个地区的人民从权力的束缚、从习惯的束缚、从知识的束缚当中解放出来。
其实应该这样说,就是,之所以社会上有这么多的问题,就是因为我们紧抓着一些教条,只适用于一时一地的教条,紧抓着不放,并以此为基础对他人进行肢体上或者意识上的攻击,进而产生一种箝制的效果,并美其名为解放。
所以,其实这个世界最需要的是什么呢?去除本位主义,去除以自我为中心、以本国为中心的思考方式,由同理心、同情心来取代,同理心是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思考,同情心是,即便我们完全无法理解对方,但是仍然抱持着善意的态度相互对待,这才是现在这个世界需要的!
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,我不会再降生在这样的世界,因为这个过程产生的影响不大,我,以及其祂的存在们都以另一种形式,对这个世界和其它的世界进行更大规模的协助,这样的形式,效果更显著。所以基本上你的问题是不能够成立的。好啦,今天你问的问题够多的了(注:语气中有一种老先生对小孩讲话的味道),下次有机会再聊啰!
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8 分享
我要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图片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