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的教育放手而不撒手 无为而无不为

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,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,有的花,一开始就会很灿烂地绽放;有的花,需要漫长的等待。

有的父母说「放养孩子,顺其自然」,或者是说「只要孩子快乐就好」,其实孩子终究是孩子,教育并非儿戏。孩子需要释放天性,但更需要陪伴和引导,他们不是天生什么都会,他们需要被协助,父母应该放手但不撒手,掌握一个「度」,就是爱得刚刚好!

如果家长以孩子的心态为标准,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表现,最好的家庭教育,是对孩子放手而不撒手。如何掌握教育孩子的「度」,让父母之爱到达「刚刚好」的境界,做到真正的放手又不撒手,是每位家长都值得思考的命题。

对于子女教育,尤其是成年子女,要放手但又不能撒手不管。掌握一个度,既有利于子女,又有利于父母。该放手时就放手,给子女自己长大的空间,该出手时就出手,给子女协助与引导,放手是爱,协助也是爱。

我大儿子在国中的时候是非常叛逆的,我就把他带在身边,当我的助教,正面思考和正能量的熏陶,渐渐地他的问题就得到改善,也学到帮助人的技巧。过了几年,他不但在社会上表现很优秀,还在全省竞赛中得了销售第一名,第二名还远远落后45%的业绩。目前,他应聘做营销的教育培训,事业做得越来越出色。

当讲师就是要一再复习才能教得好,学了做、做了教,不断重复就会内化成自己的人格。

我推崇人本主义的教育方法和哲学,康得说:「规训只是教育中的一部分,而且是不被提倡的一部分。」

在亚里士多德的灵魂三分中,分为植物的灵魂、身体的灵魂及理性的灵魂,其中植物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是不需要靠打骂等控制的,只有身体的灵魂是需要控制的,称为「规训」。传统的管教方法,忽略了一个前提: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」,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适用这种管教方式,因材施教,并且要掌握一个「度」,这才是高效能的亲子教育。

教是为了不教,教育的全部目的是提升孩子主动性,培养孩子独立性,相信孩子可以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,而家长只需要从旁边协助他就好了。

家长需要学会放手,守住自己的边界,这样孩子和你都会越来越幸福。

该放手时就放手,该出手时就出手,有些责任,父母不能撒手;有些事情,父母却要放手。如何掌握一个「度」,是为人父母必须思考的命题。

现在的家庭教育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,一类是「监控器」,恨不得全天候对孩子紧盯不放,事无巨细安排得异常周密,这是一种「窒息的爱」,既毁了孩子,也毁了大人;另一种情况则是「甩手掌柜」,就是完全不管,放任自流,孩子很容易就把人生路走歪,这当然更加不对。

家长没有定位好自身角色,以致不能正确把握亲子关系的界限,更没有掌握一个适宜的度。大人要适度参与到孩子的生命与人生当中,但不是掌控,更不是放任。

那些无形中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或附属品,没有将孩子看作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,觉得既然孩子是自己生的,就有权利决定和控制孩子一切的父母,应该读一读著名诗人纪伯伦的诗:「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,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……,他们在你身边,却并不属于你。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,却不是你的想法,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。」孩子是与父母平等的独立的个体,他们有自己的人生,我们只要协助他们就好了。

家长只有学会适当放手,给孩子独立成长和体验世界的机会,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,同时,要做好陪伴者和坚强后盾的角色。

什么是非暴力沟通呢?非暴力沟通首先就是不要情绪化,因为情绪化就是一种暴力。

美国马歇尔·卢森堡博士提出,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谈话方式是「暴力」的,常常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,而「非暴力沟通」是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,是「爱的语言」。

卢森堡博士认为要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,就需要消除那些责备、羞辱、批评和苛求的语言,我们需要专注于彼此的观察、感受、需要和请求,让爱和尊重融入生活。

反思我们和孩子们的对话,当他们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预期时,我们往往会使用一些责备、批评的语言,这样的谈话方式是「暴力」的与情绪化的,会让孩子感到他们不被喜爱和尊重,因此我们要用爱的语言和孩子对话。

每一个情绪都是一种语言,都是带着信息来与我们沟通的。

有时候,在教育孩子时,大人识别不了自己的情绪,只有把情绪的细微性识别得越来越细,我们才能平复自己的心情。这时候,我们平复之后的情绪更容易被孩子接纳,而不是让孩子接受我们的负面情绪。在家长与孩子之间要形成一种「情感反哺」,这样就能建立起更深的亲子关系。所以,在亲子关系中,共情与接纳是很重要的,破坏性的行为,要尽可能少,最终就能形成习惯,他们就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,什么事情不可以做。

我们邻居的大儿子对孩子的教育就值得深思。有事情要教育的时候,就是动手,就是打。因为小孩也不懂,反正每天住在一起,就觉得他爸爸是对的,其他人都是不对的,奶奶说的话也是不对的,渐渐地就跟奶奶很少往来,所以他们祖孙之间的那一段关系都是空白。

有一次,邻居孙子撞到头流血,孩子就有照相过来,学校也发现,报到上面去,说家里有家暴,然后就也通知邻居的阿嬷过去。她就跟大儿子说,小孩不是用打的,用打的小孩会笨掉的,而且,没有弄好那个力量的话,有时候还会打死,所以不要动手就对了,你不得已动手,打到第三下就要停了,因为我们越打会越残忍,我们会越来越愤怒,就没办法停止,鞭子一定要放下,不然你极度愤怒的话,就要赶快走出门,中止这个危险的行为。邻居的阿嬷把这套亲子沟通学得很好!

阿嬷有跟自己的大儿子聊一聊,大儿子过去找她,那一次,邻居阿嬷故意不让他进门。她拿了一根自己平时练武功的那种很长的棍子,在他上楼梯时,就拿了棍子打他,邻居大儿子闪来闪去,不知道阿嬷为什么打他,于是就生气逃走了,从此就不跟邻居阿嬷往来。

过了一年,邻居阿嬷全部人要去日本冲绳旅游,她主动询问她大儿子要不要去?出乎意料,她大儿子决定一起去,阿嬷将自己和她大儿子安排住在一个房间。

阿嬷主动沟通:「哇!打你一下,你一年不跟我往来啊!恨死我了,对不对?」

大儿子说:「你干嘛打我?」

阿嬷说:「你可以打你孩子,我当然可以打我孩子啊!我是跟你学的。我打你,你恨我一年,那你儿子要恨你一辈子,可能好几辈子,也不一定喔!」。

听到阿嬷这样说,大儿子突然恍然大悟。

阿嬷继续说:「我打你,你又怎么恨我这么久?不跟我往来,不打电话,还不跟我说话,什么都不说。」。

那一天,邻居大儿子听完突然哈哈大笑,然后就很高兴地和阿嬷一起吃饭,也很高兴地一起游览,之后就化解了。

当初,邻居阿嬷打他就是要让他知道被打的滋味怎么样,因为劝他的时候,他不清楚,劝他都听不懂,只能直接拿个棍子敲醒他。

邻居阿嬷的老公抱怨孩子没有被教育好,讲得很难听,说妖怪都是邻居阿嬷造成的。虽然不是邻居阿嬷造成的,但孩子确实是邻居阿嬷生的,既然妖怪是自己生的,当然要收妖啊,所以邻居阿嬷坚持要引导孩子,一直修正自己的孩子。

每一个情绪都是一种语言,当我们带着觉知,而不是无意识地去看这些情绪的时候,就会发现情绪有暴力与非暴力之分,过度情绪化就是缺乏理智的,就是一种暴力沟通,而暴力沟通是一种无效沟通,因为沟通无效,所以你才会暴跳如雷,你才会通过动手打孩子这种非常愚蠢的方式教育孩子。

所以,如果你处于巨大的情绪中,感觉自己很情绪化,要自我觉知,洞察到自己的问题,因为这绝对不是什么好事。家长要时时觉察自己的情绪,平复自己身上的负能量,再来教育自己的孩子。只有跟自己的孩子平等相处,像朋友一样,才能对他们施加最大的影响力,才能让教育最高效。

真正需要去解决的,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,而是面对孩子问题时父母的情绪。当愤怒占据了你所有心智的时候,这时候最受伤的往往是孩子。因为父母的脸就是孩子的天,阴晴圆缺都会深深影响孩子的心情,当父母暴怒的时候,孩子的内心是极为恐惧的,这对于他们来说,受伤不可谓不大。要认识到我们身体就像一个容器,当情绪压抑积攒到一定地步,我们自己就要觉知它、觉察它,并适当地处理它,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,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,也是作为家长的必修课。

如果我们坚持回避情绪,必将被打扰,正确的做法是直接面对情绪、直接面对问题,并积极解决。如果极力避开情绪,必将被负面情绪淹没,当断不断,必受其乱。

情绪没有对错,纾解得好就是爱,表达不好就是害,非暴力沟通应该是一种爱的沟通。
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5 分享
我要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图片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