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迦牟尼:凡有所相 皆为虚妄

注一:这是悉达多,也就是释迦牟尼的第一次谈话,当时的感觉是,很平和,没有什么情绪在里面,就好像一位长者在谆谆教诲后进,而且用的是对方,也就是我,听得懂的语言,言浅意深。目前为止,仅出现2次,大概是要辅导的对象太多了吧!前几天,观世音菩萨特别解释了,何谓不一不二,算是前后呼应。(2011/02/25)
注二:在这众多的讯息中,这一段录音是我第一次觉得应该要开始正视这些讯息,可以算是一个转折点吧。在此之前,我只是单纯的录音,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些讯息,在这之后没多久就去参加健康大使培训,并因此而开始PO文。(2012/09/23)

悉达多:(发音艰难)我叫悉达多,我曾经以释迦牟尼之名,为人所知。我要告诉你,在你眼前的是现象,并非事物的本质,(语气坚定而缓慢)你要渐渐建立这样的信念,不要被幻化的物质所迷惑。
每个时代有它适合的教法、适合的开展方式,并不一定要追寻古老的传统,原则不变,但是体现的方法却可以改变,随着时代不同,我们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呈现它,并不一定要拘泥在一种特定的仪式或形式之下,但是必须小心误入歧途,这是我悉达多对你的教言,对你的通话。
我们都是同样的,我们都来自同样的地方,我以悉达多之名向你诉说,你是珍贵的,这个世界是珍贵的,但是这个世界也是容易消失的,就像露水,树枝草间的露水,朝阳一出就融化了,这个世界是变动不居的,在这样一个变动不居的世界中,有没有什么是不变的呢?有,这就是你的本然之性—你的本性,当你能擦亮你被遮蔽的部分,你就能够直接体会到你的本然、本具的智慧,本具的光明仍然在那里闪耀发光。
但是要达到这样的状态,必须你在日常生活中,每一天、每一分、每一秒,时时刻刻去提醒自己,要保持这样的一种态度,什么态度?就是要谦虚、要自信、要充满爱心,知道自己也是芸芸众生之一,同时也是受到源头之主的关爱的众生之一,既是独特、又是平凡,以不一不二的方式去思考它,这样你就能够逐渐迈入一个很稳定的进步状态。
苦行不一定是好事,每一个人都有他适合的方式,不要过度拘泥在经典上、在方法上,但是我并不是说经典不要看、方法不要学,我并不是这个意思,我只是告诉你不要拘泥在上面,当你抓着一个东西不放的时候,很容易就引起一种「我执」的心态,认为自己所学的方法是超越其它的,认为自己所读的经典是最棒的,这样的方式、这样的形式不是我们该有的,万事万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,同样的,每部经典之存在、每样方法之存在,都有它存在的理由,不应该去轻视任何的、也不应该去偏执任何的经典,这是我要向你诉说的,你应该能够轻易地了解,其实万法只有一法、一法万象纷呈,唯智者明辨。
凡夫:离开了。

注:这是悉达多,也就是释迦牟尼佛的第二次,也是到目前为止的最后一次谈话。感觉祂的声调似乎较遥远而平静,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。
凡夫:嗯,乔舒亚走了。不知道释迦牟尼佛,就是悉达多在不在?或者有那一位指导灵要在这个时候向我通话?
悉达多:我是悉达多,我曾经以释迦牟尼之名为人所知。你要知道,这样的情景、这样的状态不是永恒不变的,所有呈现在你眼前的,都是变动不居的,所谓无常,就是它不是永恒不变的。
即使你现在处在地球这样的一个星球、这样的行星上面,但是它也不是永恒不变的,所以要有一种认知,就是没有什么东西是不会改变的,这样你才比较能够接受所谓的「日日新、又日新」。包括你的物质身体也是一样的,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在逐渐、逐渐的,每天的更换、每天的更换,或多或少,就在你不知不觉之间,组成你这物质身体的成份已经不一样了,但是你却毫无所觉,你还是觉得,你的身体是一个完完整整的整体。
所以,要发展出这样一种觉知,要很仔细地去思索它、很仔细地去考虑它,首先从理智上,认知到这样一种状态;再进一步从修练上,去确实地了解它,这是我悉达多希望你能够了解的事。
凡夫:请问释迦牟尼佛,如果说我现在好像听到很多,大家讲小乘、大乘、金刚乘,这每一个里面,又有分很多宗、很多派,有~好像大家都说自己的方法最好、最殊胜、最特出,我想请教你对这个情况的看法?不知道你能不能为我说明?
悉达多:应该这样说,就是不同的教法、不同的方式,都有它存在的历史背景和地理背景的因素,并没有哪一种方法是唯一正确的,就好像你对讲英语的人,你要对他说英语;对讲拉丁文的人,你要对他讲拉丁话,所以对什么样的人,他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指引、什么样的教导,你就要对他这样说,其实这就是一种所谓的因材施教。
那为什么会有历史的因素、有地理的因素?嗯,应该这么说,不同的地理环境,它会培育出具有某一种特质的性格,就拿你所知道的中国,中国的不同的地区,譬如说北方,北方的人个性是比较直爽的,虽然不是各个都如此,但是它有这个趋势;南方人就比较温柔婉约,但是也多了一些拐弯抹角等等,诸如此类,不同的地理环境、不同的天候环境之下,培养出来的、孕育出来的这些人,他们具有某些共通的特性,这样的特性就促使我们…决定了他适合接受什么样的教导、什么样的方式。所以,不要执着于某一种方法才是最好的,其实没有、没有,就是选择一种你最适合的方式就好了。
我再举一个例子,譬如说,就以现在你所知道、所谓的佛教的系统,有些人要披这个颜色的袈裟、有些人要披那个颜色的袈裟,是非要如此不可吗?不,它之所以产生,是有一些历史的缘由,所以你说,是穿红色的袈裟、还是黄色的袈裟比较对呢?比较正确呢?这只是代表一种传承,传承本身的意义何在?传承本身的意义…我们可以把它说,这是一种…嗯,感激之情、是一种尊师之情,就是感谢谁教导你、谁引导你进入这个解脱之门、解脱之路,一种深切的感激,所以你追随他的方式、追随他的步伐,去实现这样的事情,慢慢地就形成了一个历史的传承。

当然,一旦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方式,往往就流于形式了,这流于形式就是,可能我们表面上穿了某一种形式的袈裟、或者制服,但是,他的内心却不是这个样子,所以我们要了解,形式不只是形式,形式背后的意义才是真正重要的,要能够以这样的思维去看它,希望这样简短的解说,能够回答你的问题。
2012/01/07悉达多讲舍利
注:昨天(1/7)计划在今天到佛光山的佛陀纪念馆瞻仰释迦牟尼佛的佛牙真身舍利,心里想,或许有特别的感受也说不定。就在太乙讲完话之后,突发奇想,想试试看能不能请祂讲讲看对于舍利的看法,以下就是录音稿内容。因为是我主动请求的,所以也许掺杂自己的意见也说不定,这一点请各位自行斟酌了。总之,就是叫我们不要去追求这些东西,实践才重要。
悉达多:悉达多,这是悉达多的谈话,世人称我为释迦牟尼,今天讲「舍利」,舍利之产生,在你们的世界所在多有,通常都是指一个修行有成的人,在他死亡之后,身体经过火化过程而产生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物质,这些称为舍利,这就好像你们走过海边的沙滩,在沙滩上留下一个又一个的脚印,当你们在这个世界认真锻炼的过程当中,达到了某一种内在的和谐性,那显现于外的就是,可能会看见一些火化之后留下的东西。
但是我要告诉各位的是,(舍利)这些东西毕竟是一种显化的存在,重要的不是有多少的舍利,重要的不是谁的舍利,这些只是一种指标、一种指引,指引你们向正确的路途迈进,它本身并不是目的,所以不要整日汲汲营营于追求这些所谓神圣的物品,这些和你们的神圣本质相较,那只是如同糟粕而已,好像日光之下的阴影和日光本身。
所以我的劝告就是,你们更应该注意的是时时观察自己的内心,而不是到处去参拜那在外的舍利,更不应该做的是追求那些神通、神奇之事,不管你在睡梦中梦见了多么神圣的形象,不管你看见了多么瑰丽奇幻的景象,不管你听了多么神圣的语言,如果这些对于你们本身没任何帮助的话,那些都只是虚幻空花,只是像你们的烟火一样,出现的时候固然绚丽夺目,但是终究一下子就消失于无形了,这些种种的一切只能是一种助缘,是一种协助你们向上的助缘,不要被这些东西羁绊住,正如不要被经典羁绊住,你读诵了千遍万遍的经典,不如去做一天的服务工作,那样才是真正有益于你们的。
虽然我在讲授的过程中,常常使用了种种的譬喻,但是这些种种的譬喻其实有它相当的真实性,你在嘴里念诵真言、念诵经典,真的远远比不上实际去行,行善助人、锻炼自己其实是更重要的,我不是说这些行为不好,不是,而是说如果你只有这些行为,那就好像你们站在马路上看着车子来来往往,却希望靠着心里的默念让车子停下来载你一程,这远远不如你直接挥挥手、坐上车子一般。
所以,重要的是去实行,是在你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体会,所谓的佛法不是离开人间,而是在你们生活当中提炼出来的、精炼出来的,你们要有这样的认识,它不是让你具备了多少、多少的神通,知道了什么样、什么样的前世,这些只是一种附带,只是你努力锻炼的一种标记,本身并不是目的,即便你完全没有任何的神通,但是只要你能够贡献你自己的力量,拿来帮助自己、帮助别人,你就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,是对这个世界有绝对贡献的人,这个世界因为你们的行动而更加的美好,要这样肯定自己,这是我悉达多对你、对你们的教言,在平凡之中见到不平凡,才是我传递教法的真义。
凡夫:嗯,走了。
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6 分享
我要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图片

    暂无评论内容